重庆“背篓专线”。上游新闻记者 周本帅 摄
\n山水述城
\n文/李燕燕
\n在重庆,夏日的风,来自歌乐山、四面山、仙女山、金佛山等一众峰峦的心动。欢快的风从高处来,如泼辣的妹子弯下腰,轻轻抚摸她所熟悉的一切——这座山城,既是孕育她的地方,也是她长成的地方。风拂过江水,泛起微微波澜,阳光的碎片闪动着,像在急切地唤着什么。长江与嘉陵江汇合奔流,一刻不停,有海的前方才是归宿。但千百年来,江水见证过的故事却是悄悄藏下了。风唤着江水,就如山城巷子里一个顽皮的孩子,摇着上了年纪的祖父的臂膀,要他从午睡中醒来,赶紧再讲几个故事。
\n山风轻推着江水尊鼎配资,终于唤醒了许多记忆。
\n奔腾的江水记得巴蔓子,那个“舍头保城”的巴国将军。两千多年前,楚王被他的忠义感动厚葬其头颅,而巴国也厚葬其身体。忠烈传奇亦自此流传巴渝。
\n山城巷子里,被唤醒的祖父还是习惯于像过去一样摇着蒲扇。老人们都喜欢自然的风。祖父说过,多年前的夏天,“老重庆”都直接躺在家门口的“凉板”上过夜,巷道里的“穿堂风”舒服呀,大人口中的故事一个接一个! 喝了几口“老鹰茶”的祖父,刚刚给孙儿讲了巴蔓子自刎后“身首异处而身躯不倒”的传说,又说起了秦良玉——这女子一辈子呀,又是一个了不得的忠义故事! 明朝危亡之际,秦良玉万里勤王,抗击清军,两次率兵进京勤王,与努尔哈赤的精锐部队交战。崇祯皇帝亲自召见她,并赋诗四首表彰其功绩。她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凭战功封侯的女将军。
\n“这忠义呀,就是咱们重庆的命根子。”祖父说。
\n奔腾的江水亲自见证,巴渝之地千百年流传的忠义,最终凝聚为坚韧之力。作为抗战陪都,哪怕经历87年前“重庆大轰炸”那般苦难,这座城市依然挺立。犹记得,坚强的重庆市民,面对日军的一轮轮轰炸,面对时时刻刻的死亡威胁,面对被毁掉的家园,依然表现出强大的生存意志。《新华日报》写道:“我们要在被炸毁的废墟上重建更现代化、更坚固的新重庆!”何况,信仰本是这座城市的风骨。渣滓洞、白公馆、红岩革命纪念馆……红色遗址就在那里,时刻昭示着后人应当坚守什么,应当追寻什么。崖边青松有风骨,一部记录历史的长篇小说《红岩》,串联起歌剧《江姐》的经典唱段,以及电影《在烈火中永生》的难忘镜头,最终,一本书成为文学与精神的双重丰碑。
\n“还有呀尊鼎配资,娃儿,你晓得不,川江号子就从那头唱响。”祖父告诉孙儿。他指着被层层叠叠的高楼大厦遮挡的远处,那里曾经是长江纤夫搏击过的江滩。
\n“穿恶浪哎,爬险滩啰,船工一身都是胆啰!”百年前,高亢的号声中,纤夫古铜色的身躯尽力前倾,结实的粗绳勒住肩膀前胸,赤脚踩在乱石嶙峋的河滩上,任由浪头一次又一次迎头盖面扑打。纤夫的日常艰难,但他们也有独属于自己的快乐。难得的闲暇时光,纤夫的妻子、那个“一辈子只哭一次”的重庆女人,端出了一大锅用辣椒、花椒煮熟的牛“下水”——毛肚、黄喉等等,这是当时的有钱人弃之不要的“废物”。纤夫们围坐在一起,大口吃着这热腾腾的一锅,随意摆着“龙门阵”,人世间最大的快乐,也莫过于此。就是这样热腾腾的简陋无比的一锅,后来竟慢慢演化成了大名鼎鼎的“重庆火锅”。纤夫们那短暂的快乐,就这样流传至今。这种快乐和它的衍生品,被重庆人戏称为“市井文化”。
\n山城巷子里,多的是两三家紧挨的火锅店。每到傍晚,食客们便爬坡上坎来到这里。这里头,也有刚欣赏过“单轨穿楼”奇观的外地客,社交媒体上的热评让他们弯弯绕绕又找到这里。店堂里,红汤翻滚,欢声笑语。天色还未暗下去,牛油的浓香便不动声色窜进了巷子的每个角落。
\n每到这时,孙儿都会跟祖父央告:“咱们啥时候去吃一顿火锅呀?”“哎,等你过生日的时候吧,你的生日也快到了。”其实祖父心里,更爱藏在巷子拐弯处的一碗小面。大概每个上了七十的“老重庆”心里都有这样一段回忆:小时候感冒发烧,家里没有什么药,便热热吃下一碗小贩挑担卖的小面,再蒙头睡上一觉,一身大汗齐齐而下,高烧便退了。
\n如今,好吃的小面总藏在街角巷尾。没有臊子的麻辣小面调味料有二十多种,面条筋道,汤鲜而厚味。不论是谁,只要摸到一家传说中“极好吃”的小面馆,都会往那露天搁着的凳子上一坐,安安心心等着。不一会儿,一碗热腾腾红艳艳的面条被跑堂小妹搁在临时搭的桌子上。有人开着豪车跑了几公里来吃面,却赶上没桌子,又着急,就直接从小妹手头接过面,顺手抽来一张塑料凳,直接端起碗吃。
\n江水滚滚,后浪推前浪。见多识广的祖父,用慢悠悠的腔调给孙儿讲着自己一路走来的故事,讲着原先的山城是什么样子,现在的山城又是如何,崭新的名词一个接着一个:国家中心城市、长江经济带与西部大开发的联结点、内陆开放高地、陆海新通道起点、国际航空枢纽……
\n爷爷口中的那些日新月异,一路奔流的江水自然也看见了——这是一座新兴直辖市的荣光。是的,变化似乎每天都有,但总有一些东西一直不变,比如“义渡”的传统,比如乡里乡亲的情意。
\n就像航行于忠县长江段里的那条客轮,数十年间不计是否亏本,载着沿途村民重复他们无比熟悉的生活——春夏秋冬,早起坐船进城卖蔬果,下午再坐船回家。太阳慢慢升起,天大亮,水中的“背篓专线”,顺江驶过一个又一个老码头。同样,穿行于繁华都市中的轨道交通列车,也有一条陆上的“背篓专线”——从石船站到民安大道站,上了年纪的爷爷太婆,每天清晨背着自家种植的鲜菜乘坐轨道交通列车进城售卖,城里人喜欢他们水灵灵的青菜呵,更喜欢质朴的老人们。这座城市呀,步伐一直朝前朝前,却从未忘记或轻视过任何一个人。
\n忠义,信仰,市井,情意……山水之城,自有故事,值得书写,应当记录,更爱分享。
\n(原文刊发于《中华读书报》2025年7月23日第3版)
\n尊鼎配资
方道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